《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时间:2024-11-01 16:24:5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读中体会,感受真情。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准备:

1、与台湾有关的资料。

2、地震的场面录象片。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回顾课文,理清脉络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性特点。

二、读文体会,感受真情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己读文,找出来。

2、合作学习,议出来。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形式上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自主学习,有同伴互助,有点拨启发;在读文体会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朗读”、“品读”、“想象读”、“体验读”、“对比读”、“情境渲染读”、“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其中后三个:“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是我尝试着学“哈尔滨复华小学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后,学习总结的朗读训练的方法,作为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希望能提升为理论,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把“校本教研”晋升为“校本研修”,实现质的飞跃。

三、歌曲渲染、总结全文: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总结全文:“是爱让桂树还没有开花,却在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是爱挽救了这宝贵的生命;是爱跨越海峡的阻隔;是爱联结了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其意在欣赏歌曲,深化爱、升华主题四、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多种设计方案:1、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2在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被感动的经历吗?也写一写吧!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设计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问题即研究的课题,学习就是一种体验,课堂就是一块基地,研究就是一种提高。学会思想,才会感悟生活;换洗思维,才会激活灵性;思考、钻研,才能有所收获;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快乐,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愿意学习、研究,共同成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同学们缺少对于文中提到的白血病、地震等事件的切身体验,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情感迁移等方法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也能深切的体会海峡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读生字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会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读生字词,并能够体会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2.难点:感受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开)、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使用投影出示1999年台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提问:“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作答:空地避难、有序离开建筑物。

教师讲述:但是在地震当时有两位台同胞坚持呆在室内,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

2.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提示同学们标出文中的生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随机点名请同学回答,回答不完整的会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3.深入研读

1)随机抽取同学范读第1、2自然段,并提问:“小钱得了什么病?”并与同学们谈话互动分析得出:“小钱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小钱有机会能够得救。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李博士和青年都没有离开医院的大楼。

3)由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读后提问:

a)“针头从肌肤中脱落,青年的反应是什么?”

b)“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说明了什么?

c)为什么青年一直静静地躺着?

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长5min。讨论结束后随机提问,由教师进行总结。

4)由教师继续追问:“骨髓抽出之后是否就能松一口气呢?”同学寻找答案:“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给小钱。”

5)最后,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并提问:“这座生命桥是由哪些人的努力架起来的?”同学们会自然想到:“李博士还有青年。”教师加以引导:文中没提到的人有没有呢?比方说两岸的医护人员。在引导之下,同学们可能会进一步回答出:飞行员,接送的司机等等。再此,我会加以总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4.拓展延伸

由教师提出问题:“小钱获得新生的血脉来自于这位无名的台青年,那又是什么让这位青年可以不计得失的付出?”同学们通过思考及回忆文章内容,就会找出:“两岸同胞的心及血脉亲情都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由此同学们自然的会感受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浓浓的血脉之情。

作业: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象十年后小钱与台青年两人见面的情景,并分别选人饰演,在下一次的活动课上进行展示。

七、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学习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学习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4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本设计思路:

一、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又如: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语言感悟,引导个性化阅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专家说:小学语文归根到底还是姓“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感悟文本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同一样的文本,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感受到工作的紧张,有的同学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有的同学则油然而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教师不一刀切,不搞标准答案,不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立发挥,读出每个同学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引导学生理解台*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台*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学生感动于青年博大的爱心,写道:爸爸妈妈,不是我不担心你们的安危,实在是我没有办法来看你们。如果我现在不给小钱捐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等做好手术,我一定马上回来,请你们保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