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11、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4、学会归纳,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爱班、爱校、爱国.
2、学情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首先是对小学,初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对小学,初中知识的升华;其次,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3、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相等,空集.
难点:集合的概念,正确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引入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活动2【讲授】
二.新知探究(新知讲授)
(一).师生活动一起探究集合的概念:
(1)请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x-7<3的解的集合,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请学生思考这些初中接触过的集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进而,尝试归纳出集合的概念。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像这样,由特定的,互异的一些人;一些数;一些点;一些物体等等组成的总体都称为集合。
(二)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集合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集合A、集合B等.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从实例分析概念需强调的知识点。
考察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1)国的直辖市;
(2)young中的字母;
(3)超过20的非负数;
(4)高一⑶班16岁以下的学生;
(5)高一⑶班所有个子高的学生;
(6)聪明的人。
生在师的指导下回答问题:
⑴“中国的直辖市”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⑵“young中的字母”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元素是“y,o,u,n,g”;
⑶“不超过20的非负数”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元素是“0,1,2,3,…,20”;
⑷“高一⑶班16岁以下的学生“”构成一个集合;
⑸“高一⑶班所有个子高的学生”不能构成一个集合,个子高这个标准不明确;
⑹“聪明的人”不能构成一个集合,聪明这个标准不明确。
从所给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三).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其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
让学生对上面例子中第⑸,⑹个,稍作修改让其成为集合。
⑵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⑶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以交换的。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或a A)(举例)。
(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2.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
3.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
5.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置于“{ }”内,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b,o,k}用这种方法表示集合,元素之间要用逗号分隔,但列举时与元素的次序无关。
说明: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要注意元素不重不漏,不计次序地用“,”隔开放在大括号内.
2.描述法:
①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
写成 的形式;
②如: ,
③方法:
④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 y= x2+3x+2}与 {y| 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⑤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3.文恩图( ……此处隐藏3656个字……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在高中教学中,集合的初步认识与其他内容(尤其是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集合语言,锻炼抽象概括能力。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数学和概括数学的能力,能够根据熟悉的实例总结出特点,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集合,只是没有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方法和认知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符号表示,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提高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运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过程中,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严谨学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则是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启发法、练习法、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让新生向全班同学介绍家庭、原来读书的学校、现在班级等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问:在介绍过程中,涉及了“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通过学生之间自我介绍,增强学生之间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是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集合,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说出一些简单的集合,而集合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样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启发法、练习法等。
1.探索集合的含义
为了解集合的含义做铺垫,培养概括能力。结合导入中问题的共同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发现这些集合的共同特点,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简单概括了集合的概念:都是一些对象组成的全体。
在学生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我会顺势给出元素和集合定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学生了解集合含义时,要考虑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所以我会让学生举出集合的例子,生生之间进行判断是否能够称为集合;学生自己概括出集合中元素的特点: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直接给出集合与元素关系和符号表示: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然后,让学生自己互相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集合与其元素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通过提问:你知道常用数集的记号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的扩充过程,阅读教材中的表格内容,认识常用数集的记号,N+,N,R,Z,Q。
2.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然后进行追问:除了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在学生思考之后引导,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例题中的集合?
先让学生尝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在引导学生归纳列举法的特点:对于有限集合,且元素不太多适用列举法,一一列举,直观明了。
(2)描述法。
提出问题: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体会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法的特点:对于无限集合,整体描述,简洁方便。
通过提问: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学生讨论对比两种表示法的特点,适用对象,加深对集合的表示的理解和应用。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整节课,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层次性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主归纳、总结出概念和特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讲授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化理解
在深化理解环节,我会继续出示例题:不等式2x-3>5的解集。
让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时有的学生利用列举法表示,发现不能一一列举出来,顺势引出无限集和有限集的概念。并结合例子讲解空集及其符号表示。
(四)巩固提高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②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③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数的集合
(2)正偶数的集合
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学生掌握集合概念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什么是集合?集合有什么特征?如何表示一个集合?
作业:课后习题1、4。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凸显先复杂再简单的基本单元的化归思想,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